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实践在路上】“存史、资治、育人”——甘肃省镇原县西杨、王咀村村史调研
日期:2019-09-06


 

7月25日,崇实书院村史探访实践小队出发前往甘肃省庆阳市镇原县,调研西杨村、王咀村村史。出发前,队员们强化学习了此次调研的目的。

习近平总书记在《之江新语》中提出“文化育和谐”的治国理政新理念,认为“文化育和谐,文化建设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保证和必然要求。”近年来,国家加强了对农村振兴的扶持,在经济脱贫的同时,不少乡村启动了“修村史”的农村社会建设工程,发挥乡情乡愁和乡贤文化在基层社会治理中的积极作用,是践行习近平总书记“文化育和谐”理念推动农村基层治理上新水平的创新实践。

村史探访实践队调研的目的既在于探访调查部分村落的村史文化建设情况,更在于协助村志村史编修,抢救“正在消失的历史”,承续乡土文化,让乡村游子有根可寻,不忘初心。

7月26日,队员们和中央党史和文献研究院赴镇原县挂职干部张晓飞同志展开深入交谈,初步了解了西杨村和王咀村的文化、经济建设情况,其中西杨村的村史基础较好,2010年编修了《西杨家族史》,对杨姓的由来、延续进行了详细记载,而王咀村的基础较为薄弱,没有体系性的文字留存。26日下午,实践队分成了两个小组,开始进行两个村的村民寻访,整理村民们口述的历史。

实践队探访依据“五位一体”的思路。政治建设方面结合村里老人的口述和部分文字记载,梳理合作社、生产大队、乡政府等的历史沿革脉络,记录下口口相传的抵御陕甘回乱、抗战、解放、抗美援朝时期的斗争故事,向那些壮烈牺牲的血性英雄致敬。经济建设方面主要是调查解放以来的农业、工商业发展,尤其是改革开放新时期以来政府对于农村的经济扶贫项目,在探访期间,西杨村小组记录下三个生产合作社的基本情况。

文化建设方面则是通过文献记载和村里老人的回忆,队员们记录下婚葬礼俗,家族俗规和饮食文化等内容。镇原被誉为“中国书法之乡”,村里的家家户户大多数都在堂前悬挂着书法作品,或为家里祖宗所手写,或为收藏的名人字画。

     社会建设方面,队员探访了早期居民生活的窑洞,根据传说,此地留存最早的窑洞建于元朝时期。现在,还有部分居民生活在窑洞之中。为改善村民的生活品质,政府拨助资金建设了一些新居民点,将生活在山坡危险地带的居民搬离至地形平缓地区,也有利于生态保护。生态文明建设的措施还包括兴修水库等水利工程,植树造林,退耕还林等,目前西杨村存有两个大林场,总占地两千五百亩。

     探访的四天中,队员们行走在巍峨山岩之上,穿梭于林地草原之中,和村里老人把手交谈,与自然亲密接触。烈日酷暑,海拔高耸,也无法阻挡一颗颗热情澎湃的心。四天的调研,转瞬即逝,队员们仍将继续进行录音资料整理等后续工作,为两个村子的“村史”文化建设提供思路和素材。


上一条:崇实学子荣获我校2018-2019学年“优秀学生标兵”称号
下一条:【实践在路上】交大学子赴安康市政务见习活动顺利启动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