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院动态
当前位置: 首页 >> 书院动态 >> 正文
学而讲坛:文学大省的文学翻译
日期:2015-04-10

4月8日晚,学而讲坛在主A204开讲,此次的主讲人是中国翻译协会理事、西北大学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胡宗锋教授和西北大学外籍专家罗宾•吉尔班克博士。他们就“文学大省的文学翻译”展开他们的研究分享。

在讲座伊始,胡宗锋教授指出,陕西省是文学大省,然而文学翻译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怎样做好互译,怎样打好英汉两种语言的基础,怎样学习外语,在眼下的中国颇有争议。文学是心灵情感的表达,而不只是知识的传递。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各自有其鲜明的特色,西方文学率性认真,中国文学含蓄矜持;西方文学锋芒毕露,中国文学绵里藏针;文学翻译家面临的任务是解读作品中的张力,这非常关键,要了解作品承载的文化,只有对中国文学和西方文学有相当的了解,才有可能做好翻译。翻译需要两种语言坚实的功底,而两种语言的双修都是以文学为基础的。由此,胡宗锋教授展开了对文学翻译的阐述。

他首先引用近代著名翻译家严复的话来开讲,“二十世纪以往,将地大令厚者,为富庶所钟焉。然称雄宇内者,非震旦,即美利坚也。”胡宗锋教授指出,为了振兴中华,我们应做到为天地立心、为生命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后来,他讲到王国维说中国国门已向世界打开,中西文化思想上的交锋是必然,中西学应相互交融,这显示了翻译的必要性。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幽默的语言不时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胡宗锋教授还提到了文学翻译“立体的懂”,不是对句子片面的翻译,而是在语境中最贴切的理解。他指出,做翻译应当像大学诗者一样,入门须正,立志须高。对此,他提出,学外语当“因声求气”,仔细研读,用自己的“才、胆、识、力”来投入创作。

在谈到具体的翻译时,胡宗锋教授举例道,包谷就是玉米,而对于关中人常说的“大锅珍子小锅面”,翻译就陷入了瓶颈。在方言中,寓意是说包谷珍惟有大锅熬的才最有味道,而对于包谷珍的翻译,就得用“cracked-corn porridge”。

随后,罗宾•吉尔班克博士展开了对贾平凹《废都》翻译的理解。对此,他举出了几个例子,如焰口、木鱼等。他的全英文讲解为课堂注入了新活力,同学们对此有很高热情。

此次中英双语讲座,使学而讲坛更好地与国际接轨,为同学们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讲坛模式。

附:

1.胡宗锋教授,现任中国翻译协会理事,陕西翻译协会副主席,文学翻译委员会主任,陕西省作家协会会员,陕西省作家协会文学翻译委员会委员。西北大学外语学院教授,副院长, 西北大学文化与翻译研究所所长。 英译汉作品主要有:《没有“中国制造”的一年》、《龙与鹰:中美政治的文化比较》、《消散》、《我的中国梦》等。汉译英作品主要有:贾平凹的《黑氏》、《废都》、《土门》、《白夜》等。在《诗刊》、《新华文摘》、《光明日报》、《读者》、《美文》、《散文选刊》、《名作欣赏》、《萌芽》、《作家文摘》、《圣经文学研究》等报刊发表翻译和创作的诗歌、小说和散文200多篇。

2.罗宾•吉尔班克博士Robin Gilbank,英国北约克郡人North Yorkshire,英国中世纪文学博士,西北大学外籍专家。著有《最美丽的谎言家》(2012年)

崇实书院 刘语林

上一条:破省高校纪录:崇实书院53届校运会运动员选集
下一条:崇实书院举办党支部辩论交流活动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