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9日上午九点左右,经过1小时的山路颠簸,我们调研小组六个人终于到达了瀛河镇郭家河村,这是一个依山傍水的小村庄,在炎热都市的反衬下,显得尤为清闲凉爽,微风拂面,树影婆娑,夏天,似乎应该就是如此。
郭家河村位于4A级风景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北边,属于旅游开发的重点村,全村辖14个村民小组388户共有1665人。在2016年,实现了整村脱贫。地势陡峭,耕地极少,大部分土地退耕还林,交通道路蜿蜒陡峭,整个村庄在地势劣势的阻碍下顽强向外扩张发展,最终形成了零星点状沿河沿路分布之状。

本次调研我们主要采用问卷调查的形式,主要是为了了解地方旅游扶贫工作的开展对当地村民生产生活的影响。令人感动的是,当地包村工作组组长陈先勇听闻是交大的同学前来调研,抽出自己的休息时间来为我们带路。郭家河村老支书已经年近60,仍旧冒着骄阳与我们走路前进,不仅挨家挨户的给我们做介绍,还主动跟我们翻译听不懂的安康方言,为这样的基层干部点赞!正是这样的干部存在,才让中国农村发展得越来越好。

问卷一共有一百个问题,很多村民家中只有一位中年妇人,问题复杂晦涩,加上语言不通,一份问卷常常要花费半个小时到一个小时的时间,令人庆幸地是,村民们都十分配合,连我们都有些不好意思,他们还是没有丝毫不耐烦。
在走访的过程中,我们遇见了各式各样的村民,有不谙世事的小孩,也有深居简出的妇人;有身强体壮的青年,也有垂垂日暮的老人,短短一天,见识了人生百态。
在一户农户家调查时,一队60多岁的老夫妇向我讲述了他们的生活,他们属于修建水库时的移民,房子修建在半山上,不能通公路,出行及其不方便;由于天气干旱,自己家挖的水井都没有水了,用水很不方便;儿子三十多岁了,因为家庭条件差没有取上媳妇.....尽管生活有很多困难,但是他们又非常乐观,他们期待着旅游开发,盼望着政府的旅游村政策落实,期待道路修通,以后能开一个农家乐或者小商店,过上好日子。听到这些,内心五味陈杂,只有通过真正的深入调查才能体会民生疾苦。虽然通过政府的扶贫,生活有所改善,已经脱贫,但是走向富裕的路任重道远。

沿着公路往前,我们到了一位叫康礼俊的小伙子的家中。康礼俊的家就在河边,倚靠瀛湖风景区,也是我们小组在郭家河村走访调查中为数不多的年轻人。在交谈过程中,我们了解到去年他在外务工,从三月份开始,父母在家里开始经营农家乐,发展餐饮和住宿。他们家三口人今年均留在家里,都对当地旅游发展有一个美好的预期,希望能通过旅游业的发展带动一家人收入的增长。

郭仲金,曾经是郭家河村的一名贫困户,在“党支部+X+贫困户”的扶贫路线和“基地+合作社+移民搬迁”的方案的指导下,政府将郭老分析了贫困原因归结为缺乏技术,进而加入了汉滨区领尚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在交流时,郭老介绍他们的合作社是贫困户集中在一块分享经验、开展讨论会、进行技术培训。在问及瀛湖镇上的旅游发展时,郭老深切表示希望当地旅游业能够快速发展起来,还要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加快镇上和村上各项产业链的发展,在各行业的产业合作中既提高当地整体经济发展速度,摆脱郭家河村“重点贫困村”的称呼,又要最大限度地增强自家牲畜产销速度,摆脱自家“贫困户”的称呼。
历时一天,在村支书干部的帮助下,我们一共走访农户40余户,收回40份有效农户问卷,1份村问卷,1份合作社问卷。通过对问卷的分析,我们不难发现,当地旅游扶贫政策的实施,村民们整体生活条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从个别来说,还未跟上整体扶贫的步伐。在调查过程中,我们发现了许多有意思的情况,比如在询问家中存款在谁的名下时,基本上都是回答在男方名下,是因为当地的重男的传统,还是因为女性劳动力和女性智慧未得到充分利用,我们在此发出疑问。

在任务之外,这里村民的生活水平和生活态度也给了我们众人很深的触动,也许生活条件是恶劣的,一个人的晚年时孤独的,富裕的生活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但是村民却是有一个共同的特征,便是对生活充满乐观和对未来致富的憧憬。也许现在的扶贫方式还是有一些不到位,存在一些漏洞,但村民对国家和政府的扶贫制度依然坚定不移的支持,相信会带领他们走上致富之路,我们也坚信他们的生活会越来越好!
作为一名交大学子,我们不仅要在自己专业上学有所成,更应该深入基层,了解基层社会民情,“脚上沾了多少泥土,心中就积淀多少真情”,心中有了阳光,脚下便有力量;脚下有了力量,美好明天就在前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