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彼知己,百战不殆;不知彼而知己,一胜一负;不知彼不知己,每战必败。”——《孙子兵法•谋攻篇》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故经之以五事,校之以计而索其情: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孙子兵法•始计篇》

你一定在从前语文老师的激情讲课或一众宫斗戏中听过这些千古名言。今天,团子就和你聊聊《孙子兵法》。《孙子兵法》是中国古代体系保存最完整的一 部兵书,共十三篇,作者孙子(孙武),成书于 2500 年前,是中国宝贵的军事文化遗产,其内容博大精 深,逻辑缜密严谨.该书自问世以来,就在国内外广 泛传播,对世界军事学术的发展产生了巨大而深远 的影响,其应用已扩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等各个领 域,被誉为“世界古代第一兵书”﹑“兵学圣典”。
孙武生于将相世家,身处姜太公、齐桓公、管仲等大军事家、大政治家遗风流布的齐国,从小受到尚武风气的熏陶。
孙武觉得自己的抱负在齐国,无从施展,因而决定出游,奔向吴国,辗转来到罗浮山的东麓,在那里潜心著书,最终写完了《孙子兵法》初稿。
《孙子兵法》共十三篇,并不是杂乱无章的,而是由逻辑严谨、上下贯通的5大部分内容组成:开始的三篇是第一部分内容,说的是打仗要讲战略,要能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接下来的三篇是第二部分内容,告诉我们战略算完后,打起战来具体的作战指挥;而第三部分内容包括七八九三篇,说的是在战场上的随机应变;最后,孙子再分别用两篇章节来说明一下,打仗时在作战地理上的一些细节处理,以及如何用特殊的战法更快速的结束战斗。如果我们把这5个部分,分别用该内容最核心的一个字总结起来,那就是:争、指、变、细、法。团子印象最深的是计篇、作战篇、谋攻篇、形篇以及势篇。《计》篇论述的是能否进行战争的问题。战争是关系到国家生死存亡的大事道,天、“地”、“将”和“法”决定战争胜负的五项基本要素。《作战》篇主要述的是如何进行战争,战争的消耗和战费的开支是十分大的,所以,孙武主张速胜,此外,为弥补己方的消耗和削敌国,他又张“因于敌“胜敌而益强”。《谋攻》篇主要论述了如何进攻国的问题。以尽可能小的代价,去取得最大的成功,即力求不战而胜,不靠硬攻而夺取敌城,不需久战而毁敌国。《形》篇主要讲如何利用物质之“形”来保全白已,取得完全的胜利只有先使自己立于不败之地然后等待和寻求战胜敌人的时机,才能夺行战争的胜利。《势》篇主要阐述如何造成有利的态势。其他篇目蕴含的思想也是分广博深邃,有待同学们探索。
《孙子兵法》作为揭示竞争规律的顶尖之作,展现出引导人们走出现代竞争迷宫的“理性之光”。这种“理性之光”,通过一系列“以智克力”、“以柔克刚”、“不战而胜”等深刻的战略理念展示出来,通过蕴涵在其中的“以德服人”“天人合一”等深刻的哲学理念展示出来。这部名著的影响力已经远远超出了国门,让许许多多著名的国外战略家陶醉沉迷于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战略文化之中,它道德思想更是影响到包括军事、经济、文学等各个领域。
读完《孙子兵法》,团子最喜欢的一句话是“故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人们常常会认为做到“致人”与“不致于人”中的一者,就可以高枕无忧,而在我看来,只有做到“致己”,才能做到孙子说的“致人而不致于人”。“致人”,即争取主动权,《形篇》有言:“守则有余,攻则不足。”即采取防御是因为敌人兵力有余,采取进攻是因为敌人兵力不足,我们青年更要以严密的目光,正确地去实现“致人”,最好的方法就是“致己”,一是了解并且学习对方,二是调集所有信息去寻找破绽。“不致于人”,即严谨周密地部署我方力量。在这样一个相对自由和平的年代,能够“致我们”的除了法律,就只剩下麻木的自己,犹记得一位优秀的学长时说过“你必须万分努力,才能看起来毫不费力”,团子一直相信,只有不断努力去丰盈自己,才能最终光鲜地站在舞台中央侃侃而谈。“致己”即刻苦地修炼自己,在团子看来“致己”方可“致人”,“致己”方可“不致于人”。修炼自我,后生可畏,纵横四海。
大家在闲暇之余不妨与大野心家孙武来场跨越古今的思想交流,修炼自我,纵横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