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教育
当前位置: 首页 >> 通识教育 >> 正文
佛像之死:谈中国中世纪破碎佛像的现象
日期:2017-04-09

4月5日晚,艺术系专场讲座于主C104开讲,此次的主讲人是芝加哥大学艺术系林伟正副教授。本场讲坛座无虚席,不仅吸引了我校艺术系师生,也吸引了全校各专业的同学前来交流学习。

在讲座伊始,林伟正副教授向全场提出问题,“如果佛像破碎那我们该怎么办”,在本次讲座中,他主要就魏晋时期的破碎佛像进行讲解。

首先,林伟正副教授通过地图来详细讲解破碎佛像的地理与历史。他指出,破了的佛像也有神圣的属性,即“神圣的垃圾”,其意义和舍利有异曲同工之妙,具有重生的隐喻;而肉身性的佛像则并非破碎,而是完整的造像。林伟正副教授通过大量的图片和文献,生动形象地将破碎佛像的历史娓娓道来。



在讲完佛像与身体的关系后,林伟正副教授就破碎佛像的地点展开讲解。他为全场展示了华北诸多地区的碎身塔,并指出了其地理联系。随后,他指出,造像在佛教内部被看作佛陀的化身,而其碎片也被看作具有灵力的“舍利”,所以要倍加珍重地予以保存。有的佛教经典还指出,残破的佛像可以在国泰民安的时代重新聚合在一起。这类现象和观念反映了中国文化内部对于艺术品全然不同的一种理解,即佛教造像并不只是呈现为一种造型的、视觉的形式,而是具有其内在的生命力。随后,他探讨了破碎佛像在塔身内的转变和存在目的,引发全场的思考。

之后,林伟正副教授对本次讲座内容进行了总结,得出结论。他指出,破碎佛像让我们重新思考身体、舍利和佛像咱中国中世纪佛教相互的关系,以及他们各自的物质性和表达“佛”的存在的方式,同时,“佛像之死”也促使我们重新定义什么是“佛像”。由此,“破碎”不是终结佛像的生命,而是改变佛像存在的意义和目的的一种宗教文化模式。

林伟正副教授渊博的学识、幽默诙谐的语言深深打动了在场听众,他深入浅出的讲解和对中国古代中世纪破碎佛像的独到理解,不时赢得全场热烈掌声。

在提问环节中,有同学问道如何看待佛像的破碎,对此,林伟正副教授指出,破碎佛像不是物质性的东西,更是一种神性的存在。佛教的死不是一种结束,“人的身体是一个最重要的舍利壳”,佛像也是如此,他建议大家从佛学去理解。有同学进而提问,破碎佛像与木乃伊有何区别。对此,林伟正副教授认为这两种不能等同,在木乃伊制作过程中,埃及人没有对此有崇拜心态。

讲座结束后,掌声雷动,很多听众还意犹未尽,主动与林伟正副教授单独交流。

崇实新闻社 刘语林


上一条:崇实课堂|书院首期“创业实训营”圆满收官,两项目获得西交一八九六科技双创基地支持
下一条:焦垣生教授做客崇实新生教育讲坛

关闭

版权所有:西安交通大学崇实书院  设计与制作:西安交通大学网络信息中心
地址:陕西省西安市碑林区咸宁西路28号  邮编:710049

扫描二维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