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3月17日,人文学院、崇实书院联合推出的【综能提升朋辈课程】美学系列之“翰墨通逸”开讲,书画协会的周俞林、高程和李延栋三位书法系学生为崇实书院喜爱书法、传统艺术的同学开设为期16周32学时的课程,陶冶情操、塑造精神。
通过书法小课堂和大家交流互动,一起探讨“美是什么”?并通过对传统工具的了解与分析从而来思考“美是如何被创造出来的”。同学们经过对美的理解、解读后正式拿起毛笔,铺开宣纸,共同探寻书法之美,体会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
书法作为中华文化中一门古老的艺术,有着“达其情性,形其哀乐”的天然功用。经过6周的学习,同学们无论是技法,亦或是对书法所承载的文化精神,都有了更深一层的理解。
前4周的课程主要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学习,同时辅以少量的技法训练。负责这四周课程的是人文学院书法系的周俞林同学。为了更好的让大家理解“书者,法象也”这一传统的书学理念,他从唐人孙过庭的《书谱》入手,向大家系统讲述了“篆尚婉而通,隶欲精而密,草贵流而畅,章务简而便”的审美成因。一番讨论过后,大家对书法艺术产生了更加浓厚的兴趣。

很多同学在此之前并未接触过书法,因此在对字间架结构的掌握中,出现了些许问题。针对这一情况,朋辈老师便以“杏花”二字为例,向大家讲述了“穿插避就,俯仰向背,密者宜匀,疏者照应”等楷书结字的一般规律。
文房四宝向来是学习书法时必不可缺的物件儿。古人尝云“笔墨精良,人生乐事”,在学习的过程中,书法系的朋辈老师特意购置品种多样的纸张。看着一众的“粉彩“蜡染笺”,“蝉衣熟宣”,同学们不禁为传统造纸工艺之高超而深深叹服。

课程进行的过程中,同时也有其他书院热爱书法的同学前来学习。对优秀传统文化的弘扬,正是这门课程的意义所在。当是除繁去滥,睹迹明心矣。


接下来的4周是人文学院书法系的高程同学带领大家对书法的技法层面进行系统的学习,从基本笔画开始,可以说是对之前技法学习的回顾与巩固,然后进行独体字,上下结构字,左右结构字以及复杂字的分类学习,以期让同学们更好的掌握不同结构的字的写作方面,为书法用笔、结字打实基础。
通过基础的书法学习,同学们萌发了对中国书法的浓厚兴趣。书法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精粹,它以道、易思想为核心集多家思想为一体,源于生活,取法于自然。三位老师希望同学们在课程中学到的不仅是书法的基本书写方法,更体会到它的内在精神。
古人曾说道“教学相长”。朋辈老师周俞林提到,“通过这一段时间与大家的学习和交流,我受益匪浅。虽常言道‘术业有专攻’。但是带着一群非书法专业的同学写字,我却看到了一种对书法、对美,发自内心的热爱。这种热爱,是那么的干净与纯粹。对于一直处在求索道路之上的我而言,像极了照亮我艺术生命的一盏明灯。”
挥毫泼墨的是我们的情怀,是对古老文字的敬仰,更是对美的不断追寻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