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参加全国政协十三届二次会议文化艺术界、社会科学界委员联组会时对文艺界和社科界提出了新要求,他指出应当坚持以精品奉献人民,“大师、大家,不是说有大派头,而是说要有大作品。我们提到老子、孔子、孟子,想到的是《道德经》、《论语》、《孟子》;提起陶渊明、李白、杜甫,想到的是他们的千古名篇”,没有优秀作品,其他事情都只是“表面文章,过眼烟云”。
西迁精神读书会秉持着总书记的讲话精神和对传统经典著作的传承精神,4月17日晚,继续开展本硕博贯通式深度读书会,由韩鹏杰老师带领大家共同感悟《孟子》与《道德经》。
韩鹏杰老师首先为大家解读《孟子 公孙丑章句下》,在正式解读内容之前,韩老师先为大家介绍了《孟子》中出现的一些人物,比如子哙,是一位战国时期禅让王位的国君,他将王位让与丞相子知,但孟子认为不应该私让天下,这样导致了国内大乱,子哙的儿子是燕昭王,正是他在位之时,乐毅连下齐国70余城。韩老师借此教导我们在阅读经典时应该把问题展开,通过历史背景可以帮助我们认识得更加深刻,同样阅读经典书籍也有利于我们理解历史。韩老师还讲到,孟子坚持师出有名,认为燕国乱,齐宣王可以出兵,但这是替天行道,如果不加节制就是以暴易暴。孟子认为即便是有罪之人也需要有司来审判,要由专业性人来处决。在本章中还涉及到了孔子对于有过错之人的评价:管叔是周公的哥哥,周公命管叔管理殷地,但管叔在殷叛乱,陈贾以此劝齐王即使周公也会犯错,所以对伐燕这种小事不必放在心上,之后陈贾去见孟子,孟子在价值层面驳斥陈贾,认为周公这种圣人过而改之,而不像小人文过饰非。韩老师还提到:《孟子》一书善于用对话表达出人物的形象。
之后,韩鹏杰老师继续为大家领读《道德经》。在第五十二章中讲到:“用其光,复归其明”,是指只有充足的光源才能明亮,“既知其子,复归其母“一句用母与子比喻本质和现象之间的关系,想要了解表象需要了解根本,把握住了根本就能够摆脱一些危险,治国就需要固本;同时人的感官很容易受到欲望的干扰,所以我们应该封闭欲望的孔窍,才能变得更加理性,从而获得更多的知识,如果任由自己的感官行事,将会“终身不就”,韩老师强调《道德经》中像这样用常常用正反两个方面论证来强调重点。在讲解“见小曰明,见微知著”一句时,韩老师从第六十三章入手:“大小多少”,是指大其小,多其少,强调注重细节,圣人终不为大,要从小的事情做起,而第六十四章则讲到如何做到循序渐进。第五十三章中韩老师讲到:行走在大道之上,最怕岔路,但是人们总想着追求捷径,如果国家像这样不着实际、夸耀自己的强盗行为,就会导致国家的衰亡。第五十四章中讲到根植于人们内心的伟大精神与智慧很难被改变,人们也很难脱离它的影响,如果用之以付诸于实践,其利无穷。第五十五章中韩老师认为,老子将小孩作为得道的象征,正是婴儿内心纯净,因而减少了许多危险。婴儿中气十足、精力充沛,但如果我们过分地求取养生之道:益、气、壮,皆谓无道。在这里,韩老师还讲到古汉语中祥还有不祥的含义,大家在增长知识的同时,也深深为韩老师丰厚的学识所折服。